去过伊斯坦布尔也有些日子了。那是2014年的八月。记忆中每一天都艳阳高照。博斯普鲁斯海峡的波涛翻滚。地中海的碧波一望无际。
然而并没有写下关于伊斯坦布尔的任何东西。直到今天,看到木心的诗《伊斯坦堡》:
深秋薄暮的伊斯坦堡
路人穿着黯淡的厚外套
凡事到了回忆的时候
真实得像假的一样
远古的拜占庭无足为奇
奥图曼帝君也面熟陌生
一头撞进爱国主义的怀抱里
零零落落的却是欧化的物质文明
石板街道,老木屋,夤夜失火的船
废弃的港口,野狗,垃圾,街车
女眷幽闺,奴隶市场,负重的人驼
禁酒的戒令,回教托钵僧客栈
纪德、芮尔瓦、戈蒂叶、福楼拜
他们才是伊斯坦堡的旧情人
阿麦特.拉辛说,他说
一个地方的风景,在于它的伤感
不错,即使在八月的艳阳下,伊斯坦布尔仍然透着一种伤感。鳞次栉比的现代建筑,川流不息的车辆,在大大小小清真寺的注目下,有种挥之不去的历史感。我和K流连忘返于蓝色清真寺、索非亚大教堂和奥特曼君主的Topkapi王宫之间,在Sultanahmet错综复杂的街道里迷失方向。我们坐在Galata大桥底下,就一杯EFES啤酒遥望河对岸Galata塔,被散乱的石板街道和高高低低的红色屋顶的房屋簇拥。伊斯坦布尔是历史的,伤感的。有一个好的旅伴多么重要,要不然会喘不过气来。
读土耳其的历史让人眩晕。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的身影在小亚细亚半岛重叠;拜占庭和奥特曼帝国相继千年;各种古文明的辉煌与沉默,看看索非亚大教堂便知道:古希腊式的柱子,罗马的穹顶,拜占庭的基督教,阿拉伯文字书写的匾额⋯⋯是了,伊斯坦布尔的伤感在于它过眼云烟的辉煌——每一笔都记录它们悲剧式的谢幕,伴随杀戮、纵火焚烧以及毫不留情的遗忘。
今生是无法与木心同游伊斯坦堡了。但隔着时空遥想我们曾涉足同一条街道,同样遥望过Galata塔,同样对这座城市心生爱慕,又愁绪满肠,也算是欣慰了。
5/23/2016
Astoria, New York, N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