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申展

“爱”最初的形态,申展,2021年5月30日

“爱”最初的形态,申展,2021年5月30日

关于爱,似乎总有千言万语, 待到下笔,忽而了然于胸,忽而四顾茫然,不知从何写起。

若追溯“爱”字的源头,案头一套许慎的《说文解字》,让这个过程从一开始便扑朔迷离。许慎对“爱”是这样解释的:

“爱,行儿。从夊(suī ),㤅( ài )声。”

许慎解释,“爱”的本意是“行走的样子”。所以他把“爱”字放在“夊”部。“夊”从象形的脚趾演化而来,所以“夊”部的字,都跟行走有关。许慎对“夊”的解释是:“行迟曳夊夊,象人两胫有所躧(xǐ )”——拖着没有后跟的鞋,摇摇摆摆慢慢走。(—— 申展)

这个解释,跟我们现在理解的“爱”很不一样。后世的学者,对许慎的说法也多有诟病。但我想他比我距离“爱”的本源,还是近了将近两千年,就不要妄自诽议。而且晋陶渊明“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句子不知为何突然浮现,似乎“爱”这个字,不论是读音,还是字形,跟摇摇摆摆、模糊而暧昧的感觉,的确很有些关系。

许慎说,“爱”,读作“㤅”。“㤅”字,许慎归入“心”部,对其解释是:

“㤅,仁惠。从心,旡(jì )声。”

这个现在已经不用的“㤅”字, 跟我们现在所理解的“爱”,意义比较一致了。若是比较“爱”与“㤅”在《说文解字》里的字形,也能看出它们的联系:

Screenshot 2021-06-02 171309.jpg

“爱”比“㤅”, 就多了左下角的脚趾。

清代的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对“爱”和“㤅” 的关系,说得比较清楚:

“行皃也。心部曰:㤅,惠也。今字假爱爲㤅,而㤅廢矣。”

原来表示仁惠之意的“㤅”字,慢慢被同音的“爱”字替代,逐渐不再被使用。而“爱”字的涵义,也在不断的演变。《康熙字典》关于“爱”的词条写道:

“同㤅,仁之发也,从心,旡声。又亲也,恩也,惠也,怜也,宠也,好乐也,吝惜也,慕也,隐也。”

如果许慎对“爱”字摇摆行走之本意解释准确,后世将其“通感”为描述仁心所发各种类比可指,又隐含难述的情感,或许也不无道理吧。

王力先生在《王力古汉语字典》中对“爱”的解释,包含了三个层次:1.喜爱,爱好;2.吝啬;3.通“僾,薆”,隐蔽貌。

追根溯源到此,我也有些释然:“爱”字本身就指代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啊!我想下笔写“爱”,本来就是痴念妄想吧!

㤅愛爱……

最早有“爱”字出现的文献,在战国时期。

1978年出土于河北省平山县的“中山王铜方壶”四壁铭文,记载了实力仅次于战国七雄的“千乘之国”中山国(公元前414年—前296年)伐燕得胜的历史,也为最早的“爱”字,提供了文本依据:

8de96231574c4962bc10d0a51aea6593.jpeg

中山王刻铭铜方壶,战国,河北博物院

图片来源:https://www.sohu.com/a/439612226_537747

铭文拓印。倒数第二排右起第三字为金文“爱” 图片来源:https://www.sohu.com/a/439612226_537747

铭文拓印。倒数第二排右起第三字为金文“爱”

图片来源:https://www.sohu.com/a/439612226_537747

金文“㤅”字(申展手书)

金文“㤅”字(申展手书)

铭文曰:“故辞礼敬则贤人至,愿爱深则贤人亲,作敛中则庶民附。”

当然,这并非是战国时期唯一的古”㤅“字。赵瑾昀在“知乎”上发表的《「愛」是如何简化为「爱」的?正说「愛」的前世今生》一文中提供了战国时期东方六国(与西方的”秦国“相对)古”㤅”字的不同形态:

图片来源:https://zhuanlan.zhihu.com/p/21356256

图片来源:https://zhuanlan.zhihu.com/p/21356256

而在西方的秦国,出现了带“夊”部的古“爱”字。1975年12月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睡虎地秦简》,对战国晚期和秦始皇时期上至法典,下至日常做了详细记录,其中就出现了

图片来源:https://zhuanlan.zhihu.com/p/21356256

图片来源:https://zhuanlan.zhihu.com/p/21356256

除了上部与古“㤅”字相似之外,下方的“夊”部也非常明显。但这究竟是同一字在不同地域文化当中的不同书写,还是两个意义不同的字——如许慎对于“爱”和“㤅”的分别对待——实在仍缺乏详实的依据理出头绪来。

比较清楚的是,到了西汉早期(约前193年)马王堆汉墓帛书中《老子》甲本中已经以有“夊”部的”愛“取代了无“夊”部的“㤅”, “愛以身为天下”。不论“爱”的本意是否与行走相关,这个字的意义到此已经跟行走相去甚远了。

必须要指出的是,在从“㤅”到“爱”不断演变的过程中,上部表音的“旡”如何逐渐演变为“爫冖”组合,还不甚清楚。“旡”古体为“㒫”(jì )”, “㱃食气屰不得息曰㒫”, 就是说,“㒫”指吃喝的时候气息不顺,俗称“打嗝儿”。下面加个“心”为 “㤅”, 如果延申为“心中有情感要说”, 也觉得古人造字可爱:看到喜爱之人事,以手抚心,忍不住呼一句“哎~”。“爫”, “覆手曰爪。象形。”;“冖”,“覆也。从一下垂也。”(均出自许慎《说文解字》)二者与原来的“旡”看似没有什么联系,这个变化是如何发生的,目前只能脑补:以手揭开隐藏于心中的情感,曰“愛”。

最近一次“爱”的字形演变,当属二十世纪50年代的繁体字简化运动, “愛”变成了“爱”,中间的 “心”变成了“一”。拿汉字说故事的人,常常喜欢以此为例,说明简化字一不小心减掉了汉字中很重要的表意成分:没有“心”的爱,哪里是真爱呢?故事可以这么讲,但“爱”这个写法的出现,却可以推到晋代。书法大家王羲之一挥毫,也一不小心就让无“心”之“爱”流传了一千多年。即使楷体的“爱”字,也似乎可以追溯到元抄本的《京本通俗小说》。

李乐毅在1999年出版的《简化字源》中说得很清楚:

图片来源:https://zhuanlan.zhihu.com/p/21356256

图片来源:https://zhuanlan.zhihu.com/p/21356256

如果非要看“字”说故事,简写的“爱”字,上有“手”,下有“足”,把“友”也包括在内,表明如手足一样的友爱之情,也算是简化字比较成功的案例吧,况且还有历史上一众名士先例。只是少了心中有话,不得不说的隐忍与难耐——但,这点天真,早在一千多年以前就已经丢掉啦!

爱的文字

虽然 “爱” 字目前的考古学依据出自战国,但关于“爱”的文字早已有之,而且显然跟“打嗝儿”或“摇曳地行走”,意义都相去甚远。

道尽心中喜欢,欲说还休的,可追溯到 《诗经 小雅 》中的《隰桑》:“心乎爱矣,遐不谓矣?”这首短短的四言小诗,将桑林边遇到心爱之人的女子婉转雀跃的心情,表达得直白而古雅——或许是四言古体的缘故吧,明明是在直白地说:看见了君子你,高兴得不得了!一句“既见君子,其乐如何”,现在看来,却无尽古雅。全诗抄录如下:

隰桑有阿,其叶有难。

既见君子,其乐如何。

隰桑有阿,其叶有沃。

既见君子,云何不乐。

隰桑有阿,其叶有幽。

既见君子,德音孔胶。

心乎爱矣,遐不谓矣?

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诗经》是孔子(公元前551-前 479)编撰的,所以这首诗的出现,可以推断在公元前5世纪左右就已经广为流传了,为这个“爱”的用法,得以保留一个明证。

《道德经》的成书,应该在《诗经》之前。《道德经》第十三章提到:“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很明显,这里的“爱”与中山王方壶铭文中的“愿爱深则贤人至”更接近一些,不是捧着心窝子,羞羞答答地“哎”一声。《论语》中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也多次提到“爱”,不过多是君民之爱,君子之爱,父母之爱以及人性之博爱: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 学而篇》)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论语 学而篇》)

“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论语 阳货篇》)

“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论语 阳货篇》)

北宋理学家周敦颐一篇《爱莲说》,可算是把孔子的“爱”学进一步发扬了。“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顺便把菊花和牡丹,特别是牡丹,得罪一下!

无可置疑的是,“爱”的确是表意丰富的一个字,可以让理学家满篇言“爱”而不肉麻,也成为悲愤如屈原者的绝唱:“世溷浊莫吾知,人心不可谓兮。知死不可让,愿勿爱兮。” (《九章 怀沙》)

后记

这个五月末的长周末,纽约天气意外的湿冷,读到Raymond Williams1976年出版的“Keywords: A Vocabulary of Culture and Society”,觉得很受启发:每一个人所处的任何时代,总有些字词是特别耳热的。然而不论什么字词,什么起源,却都被不同的时代,赋予了特定的含义。Williams收录了331个跟culture 和society相关的词。不过里面没有收录“love”。从中国带回的《说文解字》一套四卷,搁在案头,似乎在等待我。

爱,这是一个在我的时代被屡屡提及的字,不论是在中国还是美国。这也是一个在特殊的一年于我特别的字,我想找到它。

去年3月开始在纽约肆虐的新冠没有挡住我回家的脚步。2021年2月,母亲病危,我从纽约回到荣昌家中,每日在医院陪母亲两个多月,于5月14日又回到了纽约。

“我们终将走入不同的时间。”我说。

“女儿,妈妈很爱你,很舍不得,可是老天只给我们这么多时间。”母亲说。那是纽约深夜2点过,微信视频。

我只能以手捧心,如骨鲠在喉——那就是爱,最初的样子吧。

纽约Astoria

2021年5月30日

参考资料:

1. Raymond Williams, Keywords: A Vocabulary of Culture and Society, 2nd edi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5

2. 汤可敬 撰《说文解字今释》,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

3. 战国篆书《中山王方壶》超清铭文:https://www.sohu.com/a/439612226_537747

4. 赵瑾,「愛」是如何简化为「爱」的?正说「愛」的前世今生 https://zhuanlan.zhihu.com/p/21356256

5. 爱(汉语汉字)_百度百科 (baidu.com

6. 李乐毅, 《简化字源》,华语教学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