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5日,上百万纽约市的中小学生都会放假一天,庆祝农历新年。这个传统始于2016年,可说是亚洲文化团体,特别是纽约的一些华人团体积极努力的结果。这个结果对于让更多的美国人了解中国文化是件好事:要知道每个不用上学的孩子,都代表着一个家庭。虽然除了中国,还有很多亚洲文化也庆祝农历新年(比如日本,韩国,老挝,新加坡,尼泊尔,西藏,越南,等等),在纽约大家一提农历新年,lunar new year,想到最多的还是中国新年。
根据中国的甲骨文,可能早在公元前14世纪,农历就已经成为普遍接受的历法,当时称之为“夏历”。 也有人认为早在公元前2637年,传说中的黄帝就开始使用农历了。虽然中华民国1912年开始正式实施西方历法,并在中国延续至今,传统节日仍然遵循农历,或称“阴历”。
根据中国的农历,每年的属年来自于十二个生肖动物: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关于十二生肖的来历,有很多传说,却并无定论。东汉哲学家王充的著作《论衡》(完成于公元前80年),是目前最早将十二生肖动物全部列出,并将其与“十二地支”对应的文字记载。每个中国人都知道他/她的生肖,或称“属相”。2019年在2月5日或之后出生的孩子都属猪。其他可能属猪的年份包括:1935, 1947, 1959, 1971, 1983, 1995,2007……以此类推,每12年都会有一批属猪的孩子出生。
猪是十二生肖之一,这已经说明它在中国文化中很重要。历史地看,猪是中国最早被家养驯化的动物之一,关乎家家户户的生计。仔细看看“家”字,你会发现它的下面是“豕”,很形象地表示了一头猪的侧面。(插入图片)。虽然在过去的两千多年中,“猪”被赋予了很多不同的涵义——往好了说它憨态可掬、心地善良;从反面它常常又跟好吃懒做,行动笨拙,反应迟钝联系在一起——可是,其历史文化涵义一定跟财富有关。
虽然纽约市大年初一放假,对于中国人来说,庆祝农历新年,或称”春节“,从进入农历十二月(又称”腊月“)就开始了。传统上,”过了腊八就是年“,腊月八日做”腊八粥“,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送灶神上天,之后彻底洒扫门庭,并在”除夕“,也就是大年三十那天之前置办好新衣年货,准备迎接新年,又称”初一“,或者”元日“。
在迎接新年的各种准备中,”送灶神“也许是最值得一提的。有顺口溜称:“灶王爷,本姓张,骑着马,挎着枪,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安康。”灶神是个跟家家户户关系密切的小神,在中国民间地位最低,其和蔼可亲的形象常常被印在年画上贴在厨房,主要负责观察一年当中家里发生的各种事情,并负责记录:是不是慷慨施舍上门的乞丐啦?有没有浪费辛苦耕种后收获的粮食啦?或者到了现代,也可能会记录”垃圾有没有分类啦?”。每年除夕之前,灶神要回天庭,向玉皇大帝报告一年的家庭见闻,家中善恶,上天都会一清二楚,所在每家每户倒是要格外尊敬。送灶神这天,民间常常会特别供奉糖果,以求灶神在玉帝面前“甜言蜜语”,为一家来年多求一点福祉。除夕前的大扫除,常常也只能在灶神离开之后进行,以免惊扰灶神,引起不快。
欢庆春节的高潮当然是除夕之夜,家人团聚,一起享受一顿盛宴。根据地方的不同,宴席上的食物也会不同,不过通常一定会有鱼。因为”鱼“的发音,跟”年年有余“的“余”一样,所以”鱼”就代表了”年年有余“,表达了人们对新年的祝福。除夕的晚上,很多家庭会有”守岁“的习惯,全家人一起度过半夜12点,送走旧年,迎接新的一年。在北方,有半夜煮饺子的习俗。”饺子“的发音跟”交子“差不多,有的方言读出来也许一模一样,正是表明它是为新旧年交替的时辰特别准备的食物。
今天一提到除夕,大家首先想到的是欢聚和团圆。不过,要是我们多了解一点,就会发现除夕并不总是欢乐祥和的。”除“意味着”时间流逝“,”夕“指的是”太阳下山的时刻“。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这样写到:
”今我不乐,岁月其除。“
如果我不现在及时行乐,年年岁岁就这样过去了。
对中国人来说,可能在永不停止流逝的时间面前,新旧年交替的除夕,让个体更强烈地感觉到无能为力。也许这也是传统上要与家人一起热闹,用人为制造的欢乐抵御这一年当中万物萧条的最寒冷的时光。很自然的,许多关于春节的诗歌也并不一定是欢庆的。我比较喜欢的一首诗是唐朝诗人王湾(693-751)写的。他流传下来的诗歌并不多,这首写在农历新年的《次北固山下 》或许是他唯一为后代传诵的作品。全文如下: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 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从诗中我们知道王湾来自中国北方的洛阳。在新年的曙光照亮黎明之前,王湾在北固山脚下,远离故乡洛阳,略带惆怅,但并没有完全被孤独感淹没。他想象在广阔而平静的河面上,初一的太阳正在升起,周围群山郁郁葱葱。虽然身在异乡,已然胸中有新生的迹象,气象广大而充满生机。”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在千年之后的今天仍然是广为传诵的诗句。
除夕之后,便是初一。“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从这一天开始到元月十五日的元宵节,换的不仅是桃符,更是为新的一年重新筹划与神、祖先以及家人朋友的关系。
2016年猴年, 我坐在纽约的一个咖啡馆,想象可以这样过年:
除夕:跟家人一起准备晚餐,吃晚餐,洗碗;看春晚,加入评论春晚的行列;在微信上发红包,抢红包。
初一:去小镇附近的锣罐山寺庙上香,到公墓拜祭逝去的亲人;晚上跟父亲家的亲戚聚餐,给小辈们准备红包。
初二:出嫁女子回娘家的日子。小孩子可以跟父母回外公外婆家,当然有很多好吃的,还有红包。
初三:拜访镇上几个好朋友,带上自家熏的香肠,再捎上一碗自家做的叶儿粑:艾粑是甜的,把糯米跟艾草混在一起;猪儿粑肥肥白白的,外面是糯米,里面包了自家制的馅儿:猪肉末、熏豆干与酸菜末按照适当的比例混合在一起。香肠和叶儿粑从进入腊月就要开始准备了。
初四:迎接灶神。初四这天,灶神就从天宫回来了。家庭聚会完毕,安安心心拜拜灶神。
初五:财神回归,市集开放。做生意的要特别迎接财神。
初六:开市以后逛街。新年伊始,街市应当特别热闹。故乡小镇这十几年来虽然变化巨大,热闹集市仍然集中在小镇两条老街,以穿城而过的护城河为中心。要是天气晴好,阳光和煦,在熙熙攘攘的街道集市上随意逛逛,下午坐在河边场坝喝喝茶,便是最好的。
初七:人日。买七种时令新鲜蔬菜,配条鱼,全家再聚一次。
初八:祭星。白天可以学习做“金灯”, 等晚上星斗出齐之后,在门槛、灶台、锅台及案头各放一盏,以祛除不祥。之后全家一起吃元宵。这天也可以放生。
初九:祭天。这天是玉皇大帝的生辰。这个中国道家传说中天界最高的神选择初九为生日,可能因为九是数字当中最大的吧?这天好像除了祭天,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活动。
初十:各地风俗不一,最喜的是“老鼠嫁女”。这天在家可以剪“老鼠嫁女” 的窗花,故事可爱,老少咸宜,据说古时为了不惊扰老鼠嫁女,免点灯,所以全家晚上漆黑围坐吃炒豆子——看来古人虽颇有幽默感,的确以鼠为患。这一节倒是可以免掉!
⋯⋯(中间略去数日——要是有什么神照顾不周,就多有得罪啦!)
最后,十五元宵节: 要是镇上有灯会,晚上可跟朋友约了去看灯、猜灯谜。白天应该有舞龙灯罢?
这样聚了家人,会了友人,拜了神人,热闹年才算过完了。
2019年的猪年是我在纽约过的第16个春节了。想像仍然是想像。没有浩浩荡荡的春运带来的紧张,没有亲友(甚至陌生人!)的各种追问,不用处理各种或近或远或亲或疏的复杂关系,这样的想像当然带着十分浪漫的成分。不过仔细想想,在千百年中累积下来的各种习俗仪式,或许正是不同时代的人们某种浪漫的想像或期盼的回忆吧。在浩瀚的,每时每刻不停消逝的时间面前,人们总要传承对于某种恒定不变的意义和秩序的把握,来抵御个体沧海一粟的渺小感。对于中国人来说,或许正是在这些点点滴滴的过年仪式中,确定并强化个体与家族、社区乃至整个宇宙的关系。现在的人们,当然不会真的相信厨房里会住着一个“灶神”,不过即使在最自动化的高科技厨房里,保持一点点对未知世界的敬畏,又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呢。
附录:2019猪年活动安排:腊八至初一
1月13日:腊八节,辞旧迎新开始。民俗为喝腊八粥,腊八粥与佛教的传播相关,相传用于纪念佛祖得到成佛。腊八粥的记载早在宋代便有,其食材根据时代和地点有异,民间多用有吉祥意义的食材,例如:
桂圆:富贵团圆
百合:百事和睦
红枣、花生:早生贵子
莲子心:恩爱连心
核桃:和和美美
桔脯、栗子:大吉大利
1月28:腊月二十三,恭送灶神。改岁之际祭送包括灶神在内的各种神回归天上,备茶果,烧纸钱,以求一年当中在家中负责记录的灶神上天美言。
1月29日:扫尘。清洁家室,除污秽,清洁以迎新年诸神。
2月1日:沐浴祛秽,剃(年)头理发。
2月4日:大年三十, 立春,吃年夜饭,发压岁钱,守岁。这是人神共进的晚餐,各位先人用过年夜饭之后才能享用。年夜饭的食材充满象征,例如:
鱼:年年有余 (南方)
丸子:团团圆圆 (南方)
韭菜:音“久”,年寿长久。诗经记载“献羔祭韭”;新春尝新之物(闽南)
豆腐:音“斗富”, 丰裕富足 (闽南)
柑桔:吉祥如意
甘蔗:节节甘甜,步步高升
年糕:南方
饺子:馄饨,交子(时间变化的象征:更岁交子)
2月5日:正月初一, 元日。汉武帝颁布的《太初历》中就规定了夏历正月初一为新年。传统活动包括放爆竹,贴桃符、春联、门神,祭祀天地祖先,拜年。
桃符宋代以前比较流行,内容为祈福避邪字样。五代以后内容逐渐丰富,遂成春联。(五代后蜀国主孟x撰写第一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仄音为上联,平音为下联。
门神:桃木刻制的偶人以驱鬼,先秦时已出现,汉代演变为神荼与郁垒,后代增加钟馗、秦叔宝,尉迟敬德等。传统门神画产地:开封朱仙镇,江苏桃花坞,四川绵竹,山东潍坊,天津杨柳青河北武强。
纽约Astoria
2019年1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