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处 ”是对某段时间某些生活点滴的回顾。

“近处” has an English version THE LOG.

Joan Didion。对一切说再见。

Joan Didion与她的Corvette,1971.纽约时报,The South (and the West) through Joan Didion’s Eyes

Joan Didion与她的Corvette,1971.

纽约时报,The South (and the West) through Joan Didion’s Eyes

这要从我早上在2017年10月Vogue杂志“主编的信”专栏里看到的一句话说起:

“……坚韧就是一切 ,与年龄无关。”

Vogue杂志的主编Anna Wintour, 在信的开头提到希拉里Ÿ克林顿2016年11月9日后发表的“慷慨而优雅的演讲”,以及她2017年9月12日新出版的回忆录《发生什么了?》(“What Happened?”)信里也提到其他品格坚韧的女性,包括Joan Didion。

极少人不知道希拉里Ÿ克林顿,可是我没听说过Joan Didion。信里提到她是位知名作家,记者,曾受雇于Vogue杂志,如今82岁高龄的她仍然对“当地的具体话题及其广泛的意义”保持着敏锐而锋利的洞察力。

既然从未听说过Joan Didion,我很自然地求助于维基百科关于她的介绍。是的,她是一个多产的作家,在纽约生活多年以后搬到了洛杉矶……等等,这怎么听起来这么耳熟?

几年前的一个暖洋洋的春日下午,我在去格林威治村的路上经过Broadway和12街街角的Strand书店,买了一本《对一切说再见: 热爱纽约却已离开的作家们》。书里搜集了28位作家写的纽约故事:她们如何来到纽约,在纽约挣扎立足,最后选择离开纽约。 这本好读有趣的书占据了我的床头柜好一段时间。每天晚上睡觉之前读几页,我都会忍俊不禁。

出于某种不可知的原因我开始找这本书。虽然最近刚重新摆弄过房间,我还是很幸运,没费多大劲就找到了这本书。果不其然,书里提到了Joan Didion。实际上,整本书正是受到Didion的启发而编写出版。书的扉页上引用了她1967年的一篇文章《对一切说再见》 里的一段话:

 “我想说的是我在纽约很年。不最黄金的月就去了,我也不再那。”

我轻而易举地找到了那篇文章的pdf下载版,只有9页。 我一口气就读完了。

今天是“哥伦比亚日”,一个安静的假期。在反常地持续了两周高温之后,一场雨终于将秋的气息带来。南瓜和树叶已经变黄,清凉的空气中弥散着些许秋的惆怅之意。我刚买了一张大写字台,对于能够端端正正地坐在窗前读书写作欣喜不已。小米(我的猫)也很喜欢这张写字台——她至始至终都坐在我旁边的一张椅子里呼呼大睡,偶尔起来在写字台走走,逡巡于笔记本、电脑、ipad和iphone,茶杯、铅笔以及书本之间。我一边写着关于Joan Didion的文章,一边听David Bowie的回顾曲《五年(1969 – 1973)》——这就是我最好的纽约故事。跟Joan和那28位作家一样, 我也常常回顾在纽约的这些年,并问自己(最近可问得比以前多)应该留下还是离开。

Didion的文章里有些话特别让我感触,也记录于下:

“……20候我了一个转门出来的候已老了很多,而且着一条完全不同的街道。”

“人常常说纽约属于最富的人和最的人。很少听人说纽约只属于人————至少于像我一别处来的人是这样。”

“…… 爱这个城市,就像第一个摸我的恋人:之后所有的爱都多少不一样了。”

“你看我在纽约处于一种好奇的状:我从不以我生活在现实当中。”

“……纽约不只是一个城市。她是一个无止尽的浪漫念,是所有情、富和力交的神奇集合体,是闪闪发光而迅速腐朽的梦想本身。

Didion说得很清楚,纽约是年轻人的城市。对于很多年轻人(包括我)来说, 纽约也许是最好挥霍青春的地方——虽然我来的时候已经快25岁,而且快30了才算真正在纽约生活。每个人都有过这样的时光,除了青春和梦想 一无所有。这正是纽约的一切:不论你的梦想是关于自由、财富、权力、爱情还是名声,只要你年轻,你就可以游荡在这个“大苹果”,感觉梦想伸手可及。

Didion六十年代末结婚以后就离开了纽约。说到“品格坚韧”,Anna Wintour确有所指。Didion近40年形影不离的丈夫在一天晚饭时突发心脏病去世,不久以后他们收养的女儿也过世了。 作为妻子和母亲的Didion突然失去了存在的参照,在挣扎着重新找回自我的过程中,Didion创作的《奇思乱想的一年》,成为她广受赞誉的“小说体新闻报道”的代表作。

《纽约时报》1971年一张Didion的照片让我想起了著名台湾作家三毛。 三毛写了很多关于青春和旅行的幽默有趣的短文;她与葡萄牙丈夫荷西近乎完美的婚姻(至少她的书中是如此)以悲剧结束:荷西在一次海上作业时意外丧生;她本人最后在自家厕所自杀。三毛与Didion都有长长的深色头发,洞察一切的眼神,以及隐含忧郁的睿智的表情。不同的是,82岁的Didion仍然可用她敏锐而深刻的目光回顾她身后的悠长岁月——如果她愿意的话。

维基也说,2005年,她搬回了纽约,并长居于此。

不知为何,我对此感到很欣慰。

于纽约Astor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