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展 Shenzhan

发表于微信公众号“说道西东”

摄影: 申展

摄影: 申展

简介:

It's better to travel thousands of miles than to read a thousand books.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亲爱的孩子,让我带你去看世界,与你分享我爱的每一个地方。

想带你去看世界,不是因为国外的一定比中国的好,而是因为这个世界不同的地方、人和文化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因为这个过程让我们认识自我,认识他者,并达到自由——不再囿于某种既定文化思维、某种民族或国家的利益、或者某个时间的限制。

孩子,那是真正自由。

第一站:纽约 (1)

与自由女神像遥望的纽约下城摄影:申展

与自由女神像遥望的纽约下城

摄影:申展

亲爱的孩子,问问你的父母,有没有看过《北京人在纽约》?这部上世纪90年代初红遍中国的电视连续剧把纽约第一次细致地展现在中国人眼前,也充满想象与憧憬——很难说我十几年后到纽约来跟这部电视剧有关系,但是很多中国人因此熟悉了纽约这个名字(我也一样),大约是不会错的。

到2018年9月,我在纽约生活的时间就超过15年了。15年听起来很长,可也就在弹指一挥间。当然,只有回首岁月,才能体会到这一点。你可能觉得,“弹指一挥”,只是语文课上学到的一个成语罢了。

我到纽约的时候,已经上完了研究生,虽然托福成绩很高,到了用的时候发现英文还很不够。在哥伦比亚大教师学院上了第一堂课,教授讲的只听懂七七八八,同学的讨论更一个字都插不上嘴,心里沮丧得很,不过第二天还是硬着头皮去上课:那也许并不是最开心的日子——后来回顾,怎么度过那些不一定开心的日子,也是一种宝贵的历炼:毕竟,谁的一生会每天每时都开心呢?然而谁都要老老实实的度过每一天, 二十四小时,一分不多,一分也不少。

总之,因为我一开始是为求学来的纽约,上学又并不是一帆风顺,所以对纽约这个城市就隔阂起来了:那些在哥大Low Library的台阶上坐着晒太阳的青年才俊们,那些在第五大道的Saks on Fifth Avenue出入的衣着光鲜的人们,那些在林肯中心或者卡耐基音乐厅正襟危坐的人们,或者,那些在格林威治村“华盛顿广场”附近的露天咖啡馆闲散聊天的三三两两的学生、教师、自由职业者、有点闲散时间的上班族……他们的生活跟我似乎都毫无共同之处:因为他们——至少表面上看起来如此——都说着流利的英语,他们或许有很多家人和朋友,他们或许已经对纽约和美国的文化了如指掌……在纽约的时间越久,这样的隔阂越来越少——但奇怪的是,这并不意味着,开心的日子就一定越来越多:说到底,学会怎么度过不开心的日子,的确是一种重要的技能。

即使如此,要带你看世界,纽约是我第一个想让你认识的城市, 因为她的多元、开放与活力,让人充满想象;因为在全世界人口最稠密的曼哈顿岛上,浓缩了当代文明的精华——艺术、音乐、百老汇、建筑、经济、政治、新闻、时尚……这个岛牵动着世界方方面面的神经,我常常忘了她其实只是一个不到60平方公里的小岛。与世界许多历史悠久的都市比,纽约的确太年轻了:我们现在所知道的纽约市,1524年才由意大利探险家Giovanni da Verrazzano开启,荷兰人1609年(所以纽约那时候叫New Amsterdam,新阿姆斯特丹)和英国人1665年(那时才更名为New York,“新约克”)纷至沓来,直至1783年美国取得独立战争的胜利,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真正意义上的美国纽约诞生之时,中国已是大清乾隆皇帝(1736–1796)年间,“康乾盛世”的余晖,仍让中国人继续天国大朝的幻想。然而接下来一两百间,东西力量的转变,从纽约中国人的移民历史,也可窥见一斑:最早的中国移民, 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开始,大部分是中国工人和水手; 最早有记录的中国移民,是容闳(Yung Wing)。他是耶鲁大学1854年毕业的第一位中国学生,此后一直致力于中美之间的教育和经济交流,不仅说服清政府派遣中国留学生到美国,而且积极推动康有为的维新变法。如今的纽约, 有全世界最大的中国城,近年来到纽约求学的中国留学生,更是成倍增长——这当然表明了纽约的吸引力,不过反思两百多年前的“康乾盛世”,如今纽约的辉煌虽在,以史为鉴,下一个两百年,世界的中心会在哪里呢?

不过,要是我在纽约肯尼迪或者拉瓜迪亚机场接到你,给你的第一份礼物可不是纽约历史书,而是纽约的地铁地图。或许你早就在手机里下载了纽约地图的应用,或许你心里埋怨“有你在不就行了吗为什么我要费脑力弄清楚地图”? ……学会看地图会很有趣:我们可以一起展开地图——那种在纽约的任何一个地铁站都可以免费领到,叠成不到一尺见方的方便携带尺寸的纸质地图——各自握着地图的某一角,或者把地图平铺在地上,用笔首先标出我们的位置,然后顺次标出那些你或许心仪已久的地标:自由女神像、帝国大厦、大都会博物馆、时报广场、中央公园、哥伦比亚大学……这样你会清楚,在这个仍然陌生的城市,你自己的坐标,这个当然比有趣更重要。如果你愿意听,我可以滔滔不绝地说,哥伦比亚大学在纽约的“上西区”;“上东区”与“上西区”隔着一个南北纵横50多条街,东西横跨3条大道的的中央公园;“中城”在30街到50街左右的地带,位于42街的 “时报广场”是当仁不让的中心——14街以下则是所谓的“Alphabet City” (字母命名的城市),因为14街以下大部分都以名字,而非数字命名了:代表美国先锋文化的“格林威治村”,新兴商业及时尚的SOHO,以及最近十几年迅速崛起的lower east side (下东城——新兴艺术首当其冲)都在这个“Alphabet City”里面。曼哈顿岛的最南端,是著名的金融中心,“华尔街”的铜牛的所在。

我会带你一起坐地铁,跟你解释如何读懂地铁标志,如何找到回家的地铁线,并准确的找到正确的站台方向——我知道坐出租车肯定是最简便的方式,不过我始终相信(希望你不要怪我我此时变成一个彻头彻尾的“保守派”),在一个陌生的地方,迅速清楚自己在这个地方的位置,并能够自如地使用当地的公共交通,本身就是自己的一大胜利——你会因此由衷地骄傲。要知道,一旦学会这个,不论是巴黎、伦敦、曼谷还是伊斯坦布尔,你都可以成为游弋在现代城市中精灵。

中国古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放到现在的纽约,也一样的有道理。

清楚了自己的坐标,学会了运用城市的交通,我相信,聪明的你,已经准备好了成为纽约之行的主人。

2018年4月30日纽约Astoria